一、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在工业上广泛应用,是最好就业而且就业质量较高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电气控制系统调试和线路安装、电子电气线路分析、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开发等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机床电气PLC、UG(CAD/CAM)、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检测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等。
三、就业岗位
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员、数控系统安装调试技术员、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
四、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有焊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普通车床实训室、数控车床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室、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室等。
电气控制与PLC实训
数控加工中心实训
2、校外实训基地
围绕机电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宏安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郑州钻石精密有限公司、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富钰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河南乾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新乡大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了校外岗位实习基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岗位实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河南宏安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岗位实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新乡大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岗位实习
五、人才培养成效
1、名企就业
本专业就业形式及就业岗位灵活,毕业生工作稳定、待遇丰厚,就业质量高,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在98.5%以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惠斌林在森霸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左俊杰在上海宏信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程亮在南京固攀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2、应征入伍
在大学生征兵工作方面,我院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学生报名热情高,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应征入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马远应征入伍
3、继续深造
很多优秀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继续深造的本科院校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工学院、安阳工学院、商丘工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高雷云在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深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王江东在安阳工学院继续深造
4、学生获奖
2018年10月,201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薛佳复的创新项目“城镇智能化公交收费系统”获新密市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21年5月,2019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获得“河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团体二等奖。
2022年5月,202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获得“河南省第十四届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团体一等奖1项,机械类个人全能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
六、专业特色
1.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院校骨干专业
2014年的10月,我校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三批特色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单位。2018年2月,我校顺利通过了省厅的验收,被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荣誉称号。同时,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骨干专业。
2.河南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教育教学类项目
我院以项目和任务为引领,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教育教学类项目。
3.就业领域广,就业质量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横跨机、电两大学科,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融合在一起构成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丰富的内涵推动了“领域宽”和“质量高”的就业前景。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掌握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0多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构建了“岗课证赛”四维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岗位工作内容,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设置了“岗课证赛”四维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又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新的方法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5.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学模式
机电工程系与多家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OBE教学模式强调合作式学习,提倡自我挑战,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6.融“教学、生产、培训”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院逐步将校内实训中心发展成为集“教学、生产、培训”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以“校企共建”为建设模式,用于教学时是实习实训场所,用于产品生产时是生产车间,这样一来学生角色变换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员,企业工程师角色变换成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运行机制,实现校企环境融合,校企文化融合;同时基地对外提供焊接培训和数控加工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