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要闻资讯

“豫见名家”大讲堂|河南博物院团长霍锟进校解锁古乐千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6-16         来源:文化教育学院

6月11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教育学院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古乐文化盛宴,特邀请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带领师生穿越千年,领略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探寻上古遗音

从贾湖到商周的乐器文明溯源

霍锟以信阳城阳城9号墓编钟测音为切入点,引领师生溯源中国音乐文明。他重点展示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八千年骨笛——被誉为“世界音乐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现场播放的复原演奏音频让听众穿越时空,聆听新石器时代的天籁之音。随着陶埙、大型陶鼓实物影像与三千年前的排箫复原视频渐次呈现,低沉雄浑的鼓声,勾勒出先民祭祀狩猎的壮阔图景,空灵箫音织就上古音乐生活的诗意画卷,千年音韵在多维展示中鲜活重现。

钟磬雅韵

青铜时代的声学智慧

在“中国之钟”篇章中,讲述从陶铃到带翼铜铃的演变历程,重点聚焦商周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编铙与编钟。通过展示“回纹铜铙”一铙双音的声学奥秘,春秋时期王孙诰编钟、曾侯乙编钟的复原故事,揭示了古代工匠对音律的精准把控和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互动环节中,通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典故播放罄的音色片段进行“古乐盲盒”挑战,引导师生们领悟“琴瑟和鸣”的文化意象,以及对古代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人文精神。

古乐新声

传统与现代的跨界对话与创新实践

在谈及当代创新时,霍锟以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唐宫夜宴”为例,生动展现了古乐元素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他介绍到,华夏古乐团通过复原古代乐器并搭配传统服饰,让编钟、排箫等“活起来”,这种既保留历史本真性又赋予古乐新时代表达的创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音乐表演专业黄嘉怡同学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古乐的力量,让书本上的“礼乐”活了起来,它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一种能与我们年轻人心跳共振的“国潮”!

音乐表演专业赵怡婷同学

以前总觉得古乐离我们特别远,今天听到霍老师讲编钟的故事,又亲眼看到乐团老师演奏《诗经》里的曲子,突然觉得那些青铜器上的纹路都活过来了。

学前教育专业徐银萍同学

现场播放的骨笛录音里,那声调清亮得像山涧溪水,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此曲只应天上有”。

音乐表演专业牛天莹同学

最触动的是霍老师讲他们复原古乐谱的过程,说有时候一个音要查三个月文献。突然想起自己练琴总嫌麻烦,人家为了还原一个音能较真到这种程度,让人肃然起敬。

此次国潮音乐大讲堂,是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教育学院深化美育浸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的又一创新实践。文化教育学院将持续致力于将高雅艺术融入日常教学,通过高品质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一条: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巅峰对决精彩落幕

下一条: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成功举办全国耐火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筹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