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普娃”到省赛冠军|他们在“外研社杯”脱颖而出的成长独白
近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外研社杯”职场英语挑战赛河南省赛在南阳顺利举行。来自全省44所高职院校的126名选手齐聚一堂,围绕职场英语综合能力展开激烈角逐。在这场知识与技能的较量中,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子以扎实的英语基础与出色的职场素养斩获奖项,在省级赛场展现了专业风采,为学校赢得荣光。

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郑儒风同学,在非英语专业赛道中突破自我,凭借精准的职场文书表达与清晰的逻辑架构,夺得写作一等奖;影视多媒体专业付雨琦同学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赫科蕊同学则以流畅的语言表达、稳定的临场发挥,均荣获演讲三等奖。
夺冠之路:师生深耕细作
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长期的积累与细致的打磨。本次省赛备赛工作自 2025 年 5 月启动,历经 “校内选拔 — 专项培育 — 模拟冲刺” 三个阶段,师生携手走过近半年的奋斗历程。
从 “英语小白” 到一等奖:郑儒风的跨界突破
作为一名常年与电路图打交道的工科生,郑儒风在备赛初期曾陷入 “职场英语盲区”。“刚开始连 memo(备忘录)和 report(报告)的格式都分不清,更别说用英文写出符合职场规范的文书了,” 他回忆道,“看着全英文的写作要求,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
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教师陈思源为其制定了 “量身定制” 的训练方案:从职场文书结构拆解入手,逐句分析专业表达逻辑;通过对比优秀案例,让他理解 “每个词汇、每个标点都藏着对受众的尊重”;利用课后时间反复修改文稿,从语法纠错到句式优化,再到职场场景适配,每一次打磨都力求精准。

“有一次我们从下午讨论到晚上,老师逐句分析如何让表达更符合职场语境,” 郑儒风说,“这种‘抠细节’的训练,让我慢慢明白‘精准’不是苛求,而是职场英语的专业底色。” 最终,当得知自己斩获一等奖时,他坦言:“骄傲之外更多的是感恩 —— 这段走出舒适区的旅程,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能力,更让我学会了用专业态度面对挑战。”

从 “紧张忘词” 到自信表达:付雨琦的舞台蜕变
相较于郑儒风的 “跨界突破”,付雨琦的备赛焦点则集中在 “克服紧张、展现自我”。作为演讲赛道的选手,她在备赛初期曾因过度紧张出现忘词、肢体僵硬的问题。“第一次模拟演讲时,我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同学,大脑突然一片空白,连准备好的开场白都忘了,” 付雨琦回忆道。
为帮助她突破瓶颈,陈思源老师从 “内容 + 表现” 双管齐下:在选题上,结合她的影视多媒体专业背景,让演讲内容更具个人特色;在表现上,逐句纠正语音语调,指导肢体语言与表情管理,甚至通过 “模拟观众提问” 训练临场应变能力。正是这份耐心指导,让她逐渐克服恐惧 —— 从最初的紧张忘词,到省级赛场上自信流畅表达,最终以出色表现斩获三等奖。

从课堂到赛场:赫科蕊的成长之旅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赫科蕊同学的备赛历程,则是 “教学相长” 的生动体现。在指导教师付晶的陪伴下,她从校级比赛一路晋级至省级三等奖,师生二人始终秉持 “学习第一,比赛第二” 的心态,共同梳理演讲逻辑、优化语言表达,挖掘专业与英语的结合点,让内容更具深度。赫科蕊同学在现场真诚的英语演讲赢得了全场掌声,赛后她在分享中写道:“虽是三等奖,但走出赛场没有遗憾,只有成长 —— 听着其他选手的精彩分享,我才知道视野之外有更多可能,这段‘用英语发声’的经历,让我更懂表达的意义。”

育人实践:夯实教学基础
搭建平台,人人参赛
学校从校级层面搭建了 “班级预选赛 — 校级初赛 — 校级决赛 — 省赛培育” 的四级选拔机制。2025年5月至6月,通识教育学院举办的第七届校内技能竞赛(英语写作、演讲专项),覆盖全校75个班级 3000余名学生,通过广泛动员、分层选拔,208名学生进入初赛,55名选手晋级决赛,3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省赛培育团队 —— 这种 “广覆盖、重选拔” 的模式,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以 “专业 + 外语” 赋能学生成长
本次省赛佳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我校长期践行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理念、深化 “专业 + 外语” 教学模式的必然成果。将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深度结合,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的育人实践方式;同时,打破专业与外语的壁垒,将职场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让英语学习与专业技能提升同步推进。就像通识教育学院王山青院长提出的: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体验语言文字的美,提升通识素养。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 “以赛促学、实践育人” 为抓手,进一步完善 “专业 + 外语” 融合教学体系,搭建更多优质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锤炼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职场竞争力,为他们追求职业理想与人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